十位医学博士的创业之路:小软件欲破解“看病难看病贵”

发布日期:

2015-10-28 18:24: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0月27日电 题:十位医学博士的创业之路:小软件欲破解“看病难看病贵”

    作者胡敏

    “患者减少三分之一的就诊费用,同时,增加百万医生”,吴刚从长春回到了成都,日前,他所在的团队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得金奖,吴刚向国务院一位主要领导汇报工作时,他用团队创业的项目算了一笔账,一笔在他看来足以改变中国医疗现状的账。

    吴刚的创业团队代表四川大学参与了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他们所带去的项目名叫“乐乐医”患者诊后随访及慢病管理系统。10位创始团员都具有博士学位,在四川大学以及华西医学中心的支持下,他们立足患者诊后随访和慢病管理的痛点,按照医生是患者朋友的理念,借助互联网开始创业,他们想打破当前的医患关系,改变患者就医生态。

“能不能帮助边远地区民众看病难、基层医生业务水平低的问题”,吴刚来自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在许多次支援边远地区的巡回医疗中,走过艰辛道路后,他时常回想自己能否发挥更大的作用。

    2014年年底,吴刚将自己的想法付之实践,他联合10位医学博士以及自己两位做互联网技术出身的同学在一个出租屋里开始了探索,借助互联网这一工具,利用大家的“碎片时间”与患者交流。特别是在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了“互联网+”,使得这一概念第一次纳入国家经济的顶层设计,这更让“乐乐医”的博士团队坚信互联网能够改变医疗。

  “中国的患者往往没有精准投医,交通、住宿、寻医等成本占用了患者就医费用的三分之一,这个数字是很可怕的”,吴刚算着心中的一笔账,他说患者的院外费用开支往往是造成“看病贵”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人们常常忽视这一点。想到边远地区的患者就医难,吴刚更为揪心。

  想法在脑中,实施在案头,而结果得呈现在互联网,“乐乐医”团队集合医生和程序员,一个模块对应一个网络应用进行实施。医生与医生之间,各个科室所需的模块不同,医生与程序员之间,想法与具体实施不同,交流难免出现碰撞,不过大家还是做到了统一。项目出现了雏形落地后,他们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的资源进行了成功调试。

  “乐乐医”的博士创业团队通过互联网平台,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让优势医疗资源下沉。“互联网的便捷就是随时随地都能沟通,图片、文字、视频等方式,如同面对面交流一样”,“乐乐医”团队成员熊涛表示,在该项目的网络平台里,医生和患者能够实现实时交流,通过互联网初诊,还能将患者分流,无论是进入大医院还是在当地基层医院就诊,医生可以随时指导,让患者得以精准就医。

  从凌晨到晚间,在成都市人民南路三段总是人声鼎沸,妇孺、老者、壮年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因为这里中国西南医疗重镇——华西医院集群,人们前来寻医问药。而在门诊室里,则是更加拥挤的人群,医生与患者的交流往往被压缩在几分钟内,因为医生要为更多的患者看病。在术后,医生与患者的随访,用传统的电话、笔录等方式的交流病情,往往会出现信息缺失,工作量大,所登记内容复杂,让医学关怀得不到延伸,医生的学术水平提升也变得困难。

  “我们国家一年的手术量就有5000万人次,随访跟踪的需求非常巨大”,“乐乐医”团队成员郑翼是华西医院的心脏科医生,在他看来,能够维持医患之间良性互动,提高病患的生活质量,关键在于随访的实施,“乐乐医”项目则正是以诊后随访作为切入点。

  医学关怀不延伸,医患之间的关系就难以改变。“乐乐医”博士创业团队通过设计诊后随访和医生联盟模块,在互联网平台上,实时实现了医生与患者、医生与医生之间的便捷交流。一段文字,一张照片,一段视频,患者病情上传后,生成数据录入“云端”,主管医生据此进行专业分析评估,指导其是留在大医院诊治还是回到基层医院康复;不同层级医生可对同一患者病情进行探讨,也可行多科室协作会诊,使基层医生业务水平得到快速提高。

  “精准投医能够为患者节约三分之一的成本开支,医生利用闲暇的‘碎片时间’‘看病’,则会增加上100万位医生”,吴刚根据一周40小时的工作量计算,通过“乐乐医”项目平台,一位医生利用在等公交车、赶地铁等“碎片时间”可以再创造出8小时的工作时间。吴刚说中国有近900万医护人员,利用“碎片时间”在互联网上可以再增加“100万位医生”。

  基层医院与大医院医疗资源之间,一上一下;患者就诊费用与医生“数量”之间,一减一增。四川大学“乐乐医”团队做的加减法,依托于华西医院集群的资源,他们在医疗改革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快乐就医,快乐行医,正是我们国家当前所需要的。